几天后,新疆的天气渐渐回暖,田间的瓜苗也开始吐出嫩芽。张教授带着技术团队,已经在田头忙碌了好几天,农户们热情高涨,纷纷投入到春耕的准备中。与此同时,上海的艾力克江却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。
这天上午,小张急匆匆地推门而入,脸色凝重:“艾总,出事了。”
“怎么了?”艾力克江抬起头,眉头一皱。
“网上有人发帖,说咱们资助的那个合作社是假公益、真炒作。还说你私下挪用基金,和某些政商人物有不清不楚的关系。”小张将平板递到他面前,“帖子已经在几个财经论坛上热传了,评论区闹翻天了。”
艾力克江沉着地扫了一眼,心中虽有波澜,却并不慌乱。他知道,这样的事终究会来。
“是针对我们的。”他语气平静,“查一下IP来源。”
“已经让李明那边的公关团队介入了。”小张点头,“但……对方很有准备,使用的是海外匿名平台,很难追踪。”
“联系律师,准备发声明。”艾力克江沉声吩咐,“然后,把合作社的所有财务公开透明地整理一份,连夜上传官网和政府对接平台。”
“明白。”
“另外,”他顿了顿,“安排我去新疆一趟,我要亲自到瓜田看看。是时候让外界看看,真实的合作社是什么样。”
小张略显惊讶:“现在过去?但那边……”
“越是风口浪尖,越要站出来。”艾力克江语气坚决。
三天后,艾力克江抵达新疆吐鲁番。春风尚冷,田野间却已是忙碌景象。他换上便装,与张教授、库尔班大叔一同走入田间地头。瓜农们看到他来了,纷纷围了上来,争相问好。
“艾总,这几天合作社已经开始对接第一批肥料和种子,价格便宜不少!”
“还有那个抗寒大棚技术,张教授讲得太好了,我们准备试种一批‘金田16号’了!”
艾力克江一一回应,面带微笑。他让小张拍摄了大量照片与视频,不剪辑、不渲染,全部真实上传到了合作社的公众号上。很快,这些“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”开始在网上发酵。
与此同时,他与地方农业局进行了会谈,明确表态欢迎任何形式的监督,并正式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合作社基金进行全流程审查。
几天后,一篇名为《我亲眼见证的哈密瓜复兴计划》的长文在多个平台发布,作者是随行的一位农业记者。文中没有夸张的语言,却字字沉实、图文并茂,讲述了他随艾力克江深入田间,与农户对话的所见所闻。
那一刻,舆论开始逆转。
不少人留言:“真正做事的人从不在键盘后吵架,而是在田里埋头。”
还有人说:“如果这都叫炒作,那希望这种‘炒作’多一点。”
……
风波平息后的一周晚上,艾力克江独自坐在帐篷外的营地里。星空如洗,寒意渐深,但他心头却前所未有的清明。
这时,张教授走了过来,手里还端着一壶热茶。
“艾总,我刚跟几个村长聊完。他们说,今年要是合作社真能把哈密瓜卖个好价钱,明年就准备大面积推广新品种了。”
“张教授,有您在,瓜田就有希望。”艾力克江笑着接过茶,“但市场那边,还得靠我们再拼一把。”
张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听说你最近在研究电商平台的合作?”
“是。”艾力克江望着夜空,“我们现在不仅要种得好,还得卖得出去。我准备和国内两家大型农产品平台谈判,争取为合作社争取专属频道和直播资源。”
“这路难走。”
“但必须走。”艾力克江眼神坚定,“我要让那些从田里出来的哈密瓜,直接走进一线城市的家庭里。让城市人尝到真正的甜,让农民看到真正的钱。”
两天后,艾力克江回到上海,立即召开高层会议。